城市更新N部曲之78:酒店的生和死

来源:黄欣伟   2023-03-05 15:13:37

经常会面临“对的话却结出错的果”,城市更新领域也不能免了俗。

是对项目进行了二次改造,也花了钱也请了专业团队,但为甚更新出来结果不甚理想?


(相关资料图)

甚至会出现部分“更新之后效益还不如从前”的黑色幽默,这幽默的代价一点也幽默不起来。

说到底,思路决定出路,手径锚定路径。

一、城市更新绝非“一更了事”,更是逐日盯市

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个规模和知名度在上海都不算小的花鸟市场,前几年曾经出于更新的目的,对业态进行过一次调整,只是纸上谈兵抵不上虹吸效应,历经一年多之后,期间80%以上的业态重新回归到了花鸟和宠物,其他曾经被赋能的业态最终都陆续撤出,唯有一个“沿街&二层&酒店”不仅活到了今天,还在疫情三年间逆势开出了第二第三家分店。

虽然无法用“上市、融资、估值、资本看好”之类的财经套路来定义,但“三年疫情之后不仅还在而且还能适度扩张”,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作为旁观者,看看这所谓的酒店,从位置、规模、包装、装修都看不出超乎常人的法道,更有“花鸟市场楼上开酒店”的一言蔽之,不深度了解的确难言看好。

但所谓失败一定有失误,成功一定有内功。

因为也业主方相熟的关系,还是从侧面了解了一下核心竞争力。

其一,在项目的选址上,虽然“花鸟市场的楼上”环境难言满意,但距离地铁200米、距离著名三甲医院500米、距离知名大学(不止一个校区)1公里的地段优势,加上周边同类价格酒店有限,所以——市场环境不差,竞争环境不紧。

原本是我们的经验主义在“看低”,认为这类酒店无外乎校园情侣的偶尔为之,却不想也成为看病家属的短租、地铁出行的长包房等多元应用,狭义的环境虽然嘈杂,但基于“价性比”立意之上的客户选择,小环境还是屈从于大环境。

其二,老板服务是设计出身,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优势。

所谓技多不压身,一个专业背景的老板至少在其专业领域施展,最终有利于生意本身。

如果外部环境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内部装修的套数分隔、内部装修、公区设计包括边角料位置的利用,“会不会做”是专业问题,而“用不用心”则是站位问题。

向空间要利润,“挤一挤总会有的”。

其三,亲力亲为之功,勤勉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之前提到过周边竞品有限但不是没有,所以夫妻老婆店的优势就可以施展。

1、基于省成本的各种考量和做法,在用工和节省方面完全可以想象;

2、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周边竞品的当天挂牌价,随时调整自身定价实现利润最大化;

3、通过每天了解竞品和市场的不厌其烦,为自身的浮动定价寻找依据和理由。

曾经只是在金融衍生期货中,需要监控客户保证金是否充裕而使用的逐日盯市,居然被那么传统的酒店行业吸而纳之,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但——最终执行是需要人来贯彻实施的。

一个值得尊敬的更新案例,不止是商业地产领域的成和败,而是坏时代中难得的一个正面缩影。向不认识的老板夫妇致敬。

二、 “搞懂过去并不重要,看清未来才有未来”

同样是在居民区里的酒店,这七八年来看着它高楼→看着宴宾客→看着楼塌了。

走过路过,看门头的深深深几许是“想象得出的别有洞天”,果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大门外不显山不露水,但每晚门口停车的豪车排成长龙,从神秘也可以猜得出生意不差。

只是这三年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后,这种以夜场为主&客房为配套的酒店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一边是三年开开关关之后的客户粘性已经荡然无存,另一边是“公众场合减少接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像紧箍咒,更新是必然的但怎么更新是个难题。

也看到这两年“开开关关”的社会之下,该酒店也学着潮流做更新:先是把原先神秘有余“破墙开窗”,再在底层大堂挂出咖啡馆的招牌对外营业,只是每天路过却从未见到过顾客。

其实,那些原先的“旺场子”因为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模式,或是产品有特色或是人脉有特色总之衣食无忧好多年了,面对“打打停停折腾三年”的应变往往心理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早已生锈。

同时, 依托于夜场带客房的酒店模式,经营模式的依附性太强:一旦娱乐受损则酒店连坐。 其实,业主在城市更新与否的决策上犹豫不决也可以理解:

1、习惯了靠天吃饭,赚辛苦钱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2、就算决定了进行转型,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宝大祥”;

3、非专业人士做老板,在遭遇类似“天时差、地利空、人不和”的节点,自己有劲使不上。

那些还活在光辉岁月里的既往,动不动就回忆“以前分局的朋友经常来白相”,对迎战未来作用不大,可以怪口罩但口罩对所有人童叟无欺,为什么人家可以应变而变?!

一方面是“三年中零敲碎打”进行过微更新而舍不得彻底转型,另一方面是就算下定决心了也不知道如何转型,这“慢一拍又慢一拍”之间,市场已过万重山。

三、 承认市场的难,但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今天的市场局面都是逆水行舟,所以幸存者是小概率。

彼时,人会本能产生两种心理倾向:

一种是本质躺平,因为“人家做不好所以我做不好也是正常的”;

另一种是幸存者偏差,认为“别人做得到所有我照抄也一定OK”!

的确,市场整体是下行的,不仅是具象的品牌还包括大多数行业。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跌入深渊,甚至偶尔会有一两个逆势而上的典型案例,由此在“幸存者偏差”面前,就像在赌桌上打梭哈:“跟,还是不跟”?!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上述一个成功案例和一个失败案例都不是偶然的,但也不是必然的,以为“换个人换个地方照抄照搬”,则大概率不会成功,所以模仿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所谓神似而非形似。

绝对以“观影、洗浴、休息”为内容的低总价酒店客房,换一个地方可能就玩不转,当然它也一定会有属于它的独家存活秘籍;而所有“夜场+客房”模式的酒店,在后疫情时代也非一个也活不下去,也未必个个都“非转型不可”,都需要拷问项目所在地址、人气、模式和价格等基本盘。

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为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

城市更新的由来,从来是“半主动”甚至被动的,【变还是不变】不是一个闭环命题,因为后面跟着的是【怎么变】并伴随着对结果导向的包干到责任人,所以决策需要勇气。

成功未必可复制,失败也非一无是处。

该学习的永远不是正确答案而是方法甚至只是思维方式。

与诸位共勉,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还能幸存。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