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的爆棚片《长安三万里》以中华诗词48首一线缀珠,令人大快朵颐。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李白《早发白帝城》更为人们耳熟能详。
(资料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759)流放夜郎遇赦返回途中吟唱的一首流传天下的名诗。
早上辞别于白帝城美丽的彩云,
一天就到达了千里之遙的江陵。
两岸猿猴的啼哭声还连绵不断,
我的轻舟早已越过了万重山岭。
唐乾元元年(758)李白为其一生素有的建功立业思想所驱,曾投靠被唐肃宗认定为反叛的永王李璘麾下,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在李璘兵败被杀后。李白也因此卷入案中,当局拟处其死罪,后经友人郭子仪求情改判发配夜郎。此诗即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乘舟离开白帝城顺江而下所作,抒发了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人离开白帝城时看见的是彩云,遥远的行程也只是日行千里,两岸的猿声还绕在耳际,自己所乘坐的轻舟已过了万重山野的阻碍。诗中洋溢着一个快字,快船、快水、快人、快意、好不快哉!这一种快活反映了李白摆脱了冤屈的心情。诗中所写的猿猴,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他经过三峡险山恶水所见的那些猿猴和所闻的那些猿猴的哀鸣,也是嘲笑那些他认为曾经诬陷过他的那些猴儿的啼哭,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愉快。
李白诗中的这一首“快”诗,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慢”诗。这一“快”一“慢”都是与李白这一次流放夜郎有关的一回事。
这首“慢”诗便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二月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最长的西陵峡中的黄牛滩时写的。当时,他在九江告别了妻子宗氏和妻弟,孤凄地逆流而上,走了很久,进入三峡。三峡素以险峻难行闻名,而此时此际苦行于黄牛滩的李白则更觉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是他就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上三峡》。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下面,让我们来翻译一下李白的哀叹。
巫山夹峙只看见一线青天,
巴山的流水就在我的眼前,
巴山的流水终会有流尽的时候,
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接近青天。
三天三夜了行走迟缓的黄牛啊!
三天又三夜不知不觉白髮冉冉!
李白的这首“慢”诗真是直叩人心,动人心弦。这首“慢”诗更加反衬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快”诗。因此,后人又传《早发白帝城》名为《下江陵》,与《上三峡》相对应。
关于《下江陵》,历代诗词评论家给予了很多很高的评价,随便来引用几论看看吧。
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载述:“‘已过’二字,便见瞬息千里。点入猿声,妙!妙!”
杨慎《升庵诗话》载述:“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张揔《唐风怀》载述:“汉仪曰: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黄生《唐诗摘钞》载述:“一、二即‘朝发白帝,暮宿江陵’语,运用得妙。以后二句证前二句,趣。”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载述:“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缓,第四句妙在能疾。”
沈德潜《唐诗别裁》载述:“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载述:“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李锳《诗法易简录》载述:“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载述:“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桂馥《札朴》:“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
施补华《岘佣说诗》载述:“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朱宝莹《诗式》载述:“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品’俊迈。”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载述:“四渎之水,惟蜀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诵其诗,若身在三峡舟中,峰峦城郭,皆掠舰飞驰,诗笔亦一气奔放,如轻舟直下;惟蜀道诗多咏猿啼,李诗亦言两岸猿声。今之蜀江,猿声绝少,闻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盖今昔之不同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载述:“此诗写江行迅速之状,如在目前。而‘两岸猿声’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于叙事紧迫中,忽入一二闲笔,更令全篇生动有味。而施均父谓此诗‘走处仍留,急语仍缓’,乃用笔之妙。”
前人之述备矣!李白之诗好矣!李白在重庆白帝城吟《下江陵》之诗高矣!走!看《长安三万里》去!
作者简介:凌泽欣,字欣慰,号钓鱼台主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会会员、中国楹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重庆钓鱼城诗词楹联研究院院长、重庆钓鱼城诗书画院院长。出版《中华诗词格律及写作常识讲义》《凌泽欣诗稿》《凌泽欣诗词三百首》《合川历代旅游风情诗选》《合川历代旅游风情楹联选注》《对联入门简明讲义》等册。